水弹性城市建设地方经验 ▎宿迁市:系统规划从“海绵+”到“+”

来源:半岛电竞官网    发布时间:2024-02-17 13:09:32


  原标题:海绵城市建设地方经验 ▎宿迁市:系统规划,从“海绵+”到“+海绵”

  编者按: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水弹性城市建设工作。习多次强调要建设海绵城市。《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大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建设海绵城市,增强 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 指导督促地方大力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工作,指导各地科学编制水弹性城市建设规划,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评价,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落实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对于推动建设健康水循环系统、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水弹性城市建设,近些年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相关城市在应对多次强台风登陆中,有效 避免了大面积内涝现象;城市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黑臭水体基本得到消除;城市品质和功能显著提升, 绿地及滨水空间得到扩展,人居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全媒体特策划水弹性城市建设专题,刊发一组文章,以此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江苏省宿迁市北依骆马湖,南望洪泽湖,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穿城而过,还有50余条河流遍布城区,被誉为“江苏绿心、华东绿肺”,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2015年以来,宿迁以系统规划为引领、机制创新为保障,持续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在江苏省级水弹性城市试点建设基础上,宿迁于2021年6月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配套、全域修复、全域清流“五全理念”要求,宿迁统筹区域流域、城市、设施、社区四个层级,从“海绵+”到“+海绵”,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等进行有机融合,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组织架构、制度建设、项目推进、公众参与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积极地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高位统筹,加强多部门合作。宿迁市于2015年2月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后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了两次调整,2021年7月确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水弹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水弹性城市建设,形成了市级统筹调度、有关部门联动、市区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立法先行,完善体制机制。《宿迁市水弹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已于2022年8月通过市人大常务会审议,拟于近期正式对外发布实施;《宿迁市排水管理办法》已于2021年12月31日正式对外发布实施;《宿迁市节约用水条例》等相关法规也正在有序推进,海绵城市的法规体系日臻完善。在此基础上,宿迁市海绵办拟定了《关于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实施建议》《关于加强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宿迁市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中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逐步加强中心城市建设项目水弹性城市设计审查工作要求的通知》,持续完善《宿迁市海绵城市建设导则》等区域标准,将建设内容、关键指标纳入土地供应、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全过程,实现“全生命周期”管控。

  建立机制,加强绩效考核。宿迁市海绵办出台《宿迁市水弹性城市建设考核办法》,初步建立了水弹性城市工作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对影响项目推进或制度不落实的部门和单位做问责,倒逼高效落实、高效建设,对省级试点形成的建设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化完善,对列入中心城市重点工程计划的海绵项目,由市海绵办会同市重点办进行定期督查,在工程资金拨付时参考海绵办意见。2022年度宿迁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了市委、市政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

  宿迁横跨淮河、沂沭泗两大水系,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统筹解决平原水网城市外洪内涝具备极其重大作用,也是宿迁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宿迁市坚持问题、目标双导向,编制了翔实可行的系统化方案,针对区域雨洪调蓄空间不足、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不健全、城区部分内河个别时段水质较差等问题,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宿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建成无内涝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居民满意度稳步提升。

  统筹区域流域大海绵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全域保护,构建“一带两湖、七水五片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区域流域协同治理,围绕大运河、古黄河,构建清水通道;围绕骆马湖、洪泽湖,开展退圩还湖、水系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增加雨洪调蓄空间,打造城湖融合新典范。

  构建科学的城市水系统。根据宿迁地形及河网水动力条件,构建“蓄排平衡、流域联动”的治涝体系。通过13条水系的自然连通,形成城区一体化河湖调蓄空间;畅通2条外排通道,与大运河、古黄河联动,系统提升城区内涝防治能力,打造平原治涝新样板。

  进一步完善排水基础设施。搭建智慧水务监管平台,提升排水设施科学化管控水平。精准排查设施短板,统筹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改造市政管网混错接点,治理易涝积水点,探索“绿地-管网-河道”协同共济的排水体系,打造灰绿结合的新方案。

  助力完整社区海绵建设。融合海绵要素,推进“庭院开放”,提升社区绿地,新增街头绿地及口袋公园,构建“小区绿地-社区绿地-公园绿地”一体融合的无边界公园城市,实现排水分区内雨水协调控制。聚焦小区排水管网问题,将海绵理念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及小区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提升居民满意度,拓展城市更新新视角。

  宿迁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城市,水系治理不仅涉及城区涝水出路问题,也是水环境治理的核心环节。2019年宿迁入选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完成控源截污、引水活水等39项工程,25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长制久清”评估。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配套、全域修复、全域清流的理念,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工作,实施中心城市西南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

  中心城市西南片区东至古黄河,西至西沙河、朱海水库,南至东沙河、船行干渠,北至古黄河,总面积约235k㎡。其中所涉及的中心城区范围约127k㎡,面积约占宿迁市中心城区40%。区域内有26条干支河流交汇成网,涝水通过西民便河最终排入南水北调东线调蓄水体之一的洪泽湖,片区水环境质量直接关乎国家“一泓清水北上”的大局。宿迁市于2020年9月启动水环境综合整治,针对历史问题导致的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解决能力不足、河道水系沟通较差等问题,计划利用3年时间开展系统治理,优化提升水环境质量和区域人居环境,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

  以控源截污为核心,统筹推进排水防涝、生态修复等系列工作。针对片区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的现状,新建10万t/d的污水处理厂1座,新改建污水管道约80km,疏通管道约180km,实施错接混接改造约190处,力争实现“污水不入河、外水不进管、进厂高浓度、减排高效能”的目标,着力构建“源头管控到位、厂网衔接配套、管网养护精细、污水处理优质、污泥处置安全”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格局。

  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全方面提升河道的ECO稳定性和排涝功能。通过十支沟北延、树仁河引水、洋大河引水工程,改善片区河流缺乏生态基流的局面;通过古黄河调度闸、东沙河枢纽闸等建设,增加河道旱季蓄水和雨季调蓄功能;同时结合船行循环泵站等建设,实现片区水资源“引进来、蓄起来、微循环、自净化”的利用格局,在较小的引水规模基础上保障河道生态基流;通过十支沟治理、小白河治理、东沙河治理等工程,促进河道排涝标准逐步的提升,并为将来持续提升预留空间。治理过程中还注重西民便河、树仁河等重点河道景观提升和便民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区域人居环境。

  全面融入水弹性城市理念,改善片区内涝。在构建科学的城市水系统的基础上,对片区内易涝积水点开展系统治理和重点突破,通过雨污分流释放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将排水防涝能力提升与污水提质增效有效结合。同时按照“一点一策”的原则,针对每一处内涝点有明确的目的性制定改造方案,因地制宜地采取源头减排、增加雨水篦子等收水设施、排水管道及渠道卡点改造等措施,畅通雨水排放出路,消除易涝积水点。

  除了西南片区水环境治理项目,宿迁市统筹全流域生态空间治理,上游围绕骆马湖生态修复整治工作,实施骆马湖大控制三角区生态修复工程、骆马湖南岸水修复工程、朱海·牛角淹生态修复工程等,增加雨洪调蓄空间2800万m³,逐步提升区域调蓄涵养能力;中游围绕中运河与古黄河水生态廊道建设,恢复水域岸线过渡带,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综合水文化与水景观的自然生态岸线;下游围绕洪泽湖退圩还湖工程,通过严格把控湿地生态空间建设,恢复湖泊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水体自净调蓄能力,在区域流域层面逐步降低洪水入城风险,并减少洪水对涝水排除的不利影响,实现“洪涝统筹”。

  2017年,宿迁成为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开始超前谋划,在建成试点区13.12k㎡基础上,率先开展全域海绵城市建设。2021年成为国家海绵示范城市后,宿迁市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工作,因地制宜组织实施海绵型城市水系、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建筑社区“四大系统”,形成了一批可观可感的项目。

  山水绿廊项目连接骆马湖和三台山,有机串联山、湖、城生态要素,形成了长3800m、宽约200m的大型城市生态廊道,打通三台山至骆马湖生态绿色长廊,打造“山水楼台映几重,绿廊回转香径归”的自然景观。充分尊重和保护原有地形地貌、植被和水系,不随意大挖大填,利用公园内的绿化过滤带初步处理和渗透雨水,减少运河沿岸的地表径流,雨水进入人工湿地后再次滞留和处理,最终排入河流,通过建设山水空间联通绿廊,同时对城区河道水系进行疏浚与连通,逐渐增强区域行洪排涝能力,实现了片区雨水的自然滞蓄和自然排放。

  运河湾公园项目全长约3.5km,在园内因地制宜地设置了微水系(雨水塘)、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一方面可收集周边运河路雨水,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公园的生态涵养功能,而且海绵设施与大运河文化要素、运河两侧景观、游人休憩娱乐功能等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西楚大道通过加入开挖微型水系、植入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16项海绵元素,打造生态水岸、花径漫步和书院之道三大滨水景观,实现解决城市内涝、消除道路积水、浇灌花草树木、美化水系景观等多功能合一。阅湖花园小区在现有植被退化区域设置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承接屋面及周边路面雨水,在改造过程中保留并扩大了原有景观水体,作为末端雨水载体,通过运用多重海绵设施,系统解决了小区绿化率低、路面积水、径流污染负荷严重等问题,同步提升了景观品质。十里春风小区通过建设透水混凝土、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海绵设施,削减了外排径流峰值和面源污染,海绵设施的布置与小区景观实现了充分衔接,居民满意度也得到非常明显提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宿迁在全国率先启动庭院开放工作,目前千岛湖路周边片区、太湖路—人民大道等5个片区全部实施了庭院开放,市区90%以上的行政机关庭院已经实现敞院开放。以庭院开放工作为契合点,统筹地块和道路雨水的消纳和有序排放,不仅要打开视觉的围墙,也要打开排水系统的围墙,实现排水分区内雨水协调控制。改造后的宿迁市财政广场疏林草坪达到整个公园面积的40%。通过营造雨水花园,铺设透水铺装,建设旱溪景观、下渗式植草沟,有效增加了雨水利用容积;正在建设中的市民广场改造项目则计划利用地块内现有低洼坑塘,实现周边市政道路雨水的调蓄、净化和回用。通过精品示范项目的建设,不但可以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水平,还能够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增强全社会对后续工作的支持力度。

  作 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田川 吴爽 孙广东 程小文;宿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丁利 孙彦军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