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床受伤事件频发 背后隐藏三大“杀手”

来源:半岛电竞官网    发布时间:2023-12-23 14:14:21


  作为一项有一定专业性的娱乐休闲项目,蹦床在深受广大市民喜欢的同时,的确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中国裁判文书网的资料显示,来自全国各基层法院的文书中,涉及“蹦床”及“健康权”字样的裁判文书达329篇。

  业内人士认为,蹦床馆硬件设施不足、管理不到位以及活动者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等原因,是导致蹦床受伤事件屡屡发生的3大症结。

  曾是蹦床世界冠军,已在大众化蹦床领域工作多年的叶先生和记者说:“目前确实没有一个通用的规范,规定什么是必须的保护的方法,蹦床馆内安全设施一定要达到什么标准才能营业。”在他的从业经历里,曾发现不少面向公众开放的蹦床馆,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设计缺陷。

  “比如说海绵池的设置问题。在我们以往进行蹦床训练的过程中,海绵池是保证运动员安全的一个重要设施,它的大小、规格、海绵密度等都经过科学推算。但对于大众蹦床馆而言,每个项目海绵池的大小、如何设置等问题,均是由店家决定的。我们有时会向场馆方指出问题,但是否更改完全取决于商家,毕竟这涉及到成本问题。”

  叶先生说,“目前,蹦床馆内许多项目,包括‘’、‘蜘蛛塔’、巨型滑梯等,都和蹦床项目没什么关系了,这些项目的安全设施如何设置,海绵池等缓冲装备是不是到位,就算是我们这些有运动经验的人,也只能凭经验估量,没法准确判断。

  “这些网红游乐装置,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专家和记者说,她从事游乐设施标准化领域的工作已经多年。

  “只有当一个商品市场需求量比较大、产品比较多或涉及的安全问题比较多时,我们才会推出社会通用的统一标准。一个标准的出台需要经过调研、实验等多个阶段,需要一定的的时间。标准是为全社会所用的,不可能一有厂家创新出了一个新产品,就为它单独制定一个标准。”

  该专家指出,在目前的无动力游乐设施生产领域,只有蹦极、滑索、空中飞人、系留式观光气球等几项被纳入了《特定种类设备目录》,受《特定种类设备安全法》约束。

  2019年5月,彭某和朋友在某蹦床馆内体验滑梯项目时受伤,胸椎骨折,彭某在使用滑梯过程中,并无不当行为。事后,彭某和朋友回忆,滑梯底部用于缓冲的海绵并不充足。监控录像显示,彭某使用滑梯时,滑梯底部的海绵低于50厘米。

  按照要求,该蹦床馆每天9点左右会将海绵池内堆满约90厘米的散状海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海绵会被顾客在使用中冲开。现场勘查发现,至中午12时左右,海绵池底部海绵量仅剩约50厘米。海绵量的补给不足,给使用者带来了风险。

  和硬件设施问题一样,因商家管理不当而造成的受伤事件,商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记者看出,为减少事故,大多数商家也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风险,如要求消费者签订告知书、播放安全演示视频、场内张贴警示标语、危险项目派专人指导等。但为何因管理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仍频频发生呢?

  叶先生认为,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从业者,是导致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在我所遇到的蹦床商家中,具有蹦床从业经验的很少。”

  根据《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方面的要求》(GB19079.23-2013)第23部分,“蹦床技术指导人员应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能上岗,蹦床保护员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但在实践中,蹦床馆多被视为娱乐场所,其各方面要求,并未按照体育场所的规定执行。

  叶先生说,许多蹦床馆内的教练,其实是跑酷、滑板等方面的玩家,真正具有蹦床经验的很少。他们所教给顾客的,大多是他们自己摸索的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训练方法。教练的非专业性,还可能会引起其对动作危险性以及顾客的学习能力的判断不足。

  不可回避的是,除了商家因素外,顾客自身安全意识的不足,是许多受伤事件的主要因素。

  上海德达医院及德西诊所骨科高级主诊医师Kiran KumarShah认为,6岁以下儿童、高血压患者、孕妇以及心血管疾病人群,不建议参加蹦床运动。“6岁以下的儿童骨骼发育还没有完全定型,比较脆弱,受到冲击后容易受伤,同时可能会影响之后骨骼的生长发育。在蹦床或是玩高空跳入海绵球等项目时,人的肾上腺素会增高,血压会增高,心脏不好的人群这时候会产生胸闷、头晕这些症状,更严重的会导致心脏病发作,因此也不建议参加。考虑到运动的耗氧量,哮喘患者如果要到蹦床馆玩,应贴身携带哮喘喷雾。”

  即使身体没有以上疾病,从业者建议,参与蹦床运动前,顾客还需衡量自己是不是具备一定的核心力量。

  何先生是专业运动员,接受蹦床专业训练已超过10年。他认为,蹦床运动所需要的核心力量,大多分布在在腰部和腿部。“建议所有人在进行蹦床运动前,对腰部、膝盖以及脚腕进行充分的热身,将核心肌群充分活动开。”

  “有些人可能有其他运动经验,感觉自己身体条件比较好,到了蹦床上就用很大力量去跳。这样很容易因为缺乏经验而受伤。我建议初学者可以一开始从20厘米到30厘米的高度跳起,慢慢的增加高度,如果感觉跳起后身体发晃,就不要再跳了,这说明这个高度已经超出了掌控能力。”何先生说。

  他指出,初学者绝不该在蹦床上贸然进行空翻等高难度动作,这是很危险的。“就算是专业运动员,空翻等动作也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蹦床训练后,在教练的保护下,一步步学会的。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掌握的动作。”何先生说。


推荐产品